|
![]() |
|
![]() |
|
 |
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地位 |
 |
|
|
|
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地位
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 党学江
“语文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这语文素养应包括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只靠老师单一性的解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学生的时间和训练等主体活动才能达到,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开创出了一些新的局面。但是在这过程中,有些语文课却走向了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事实上,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事事都要学生亲自“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徒费时间。教学效率就在于追求花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松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教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达到已知的彼岸。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4)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求"知"不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还是不可少的。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指导者,就不能越俎代庖;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问题,教师的着眼点都应放在学生身上。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发挥,从而自觉地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
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的关系呢?
1. 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肯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单纯地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很难做到,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从篇章结构到重点句子,从课文内容到艺术手法,或引导,或讲解。
2. 当好教学互动的指导者。教师充分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主动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 做好解决问题的引领者。老师应当承担起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好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体验、效仿文中经典的语言片断,引导学生潜心领悟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但是,任何的角色和教学上的转变都应该以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我们的最终追求。因此,在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