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温故知新 变“教”为“导” |
 |
|
|
|
温故知新 变“教”为“导”
河南省息县李塘实验学校 徐长安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语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侧重点。前几年,在初教议论文单元时,一直认为,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总是先把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印成页子,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识记;接着,再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诸如:议论文的“三要素”,几种议论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学生以前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些抽象的概念,结果只能是“教者昭昭,听者昏昏”。为了避免这种费时费力的现象再发生,我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选材特点,用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导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这种温故知新,变“教”为“导”的方法,与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以《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为例进行一下讲解。
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课文,不提任何要求,只把生字读准就可以——必须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对文本内容已有了整体感悟,课堂上我就顺势启发诱导。
师:《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1:做任何事都要有责任心。
生2: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
生3:不能好吃懒做。
生4: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
师:课文主要写了几部分内容?
生:敬业、乐业。
师:为了证明“敬业与乐业”这一主题,梁启超先生选用了那些材料?
生1:百丈禅师的事例
生2:承蜩老人的事例
师:除了这些事例,还有其他的材料吗?
生:孔子,朱子、庄子等名贤大儒的言论。
师:百丈禅师的事例,承蜩老人的事例,我们叫它事实材料;孔子、朱子、庄子等贤达的言论。我们叫它理论材料。这些材料都是用来证明“敬业与乐业”这一观点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即兴演讲稿,它是典型的议论文,以上我们归纳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即是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也可以理解为:作者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和理论论证的方法。
反思:
这种温故知新,变“教”为“导”的方法,与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1.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了文本的大意,梳理了文本的材料,他们是在用阅读记叙文的方法来阅读理解本文。因此,很容易就找出了课文的主题。
2. 利用文本、易于操作。百丈禅师,承蜩老人等事例,及孔子、朱子、庄子等贤达的言论,都是文本现有的内容——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它也是教师平时指导作文常用的专业语言,学生一听便懂,随时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在文本上圈点批注。
3. 师生互动、平等首席。废除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这次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觉教师的角色完全改变了——从以前知识的传输者,变成现在的知识的引导者,确实成了平等中的首席。
3. 优差动手、好赖收益。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一些空洞的、抽象的议论文概念,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迷迷糊糊,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种变“教”为“导”的方法,不仅可以培优,而且更能补差,因为运用的全是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运用的记叙文文体知识。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最基础的记叙文文体知识来学习议论文,确实做到了优差齐动手,好赖均受益。
同时,这种方法,更凸显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早读时多遍的朗读文本,根本就没有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的活跃气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