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734 |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08年04月14日 |
|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 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 张建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