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把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既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因此,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想上也能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看“名人”所走的路
在学完“A Man Who Never Gave Up”一课后,学生们知道了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下都应该不畏困难、坚持学习,应该学习爱迪生锲而不舍,不屈不挠,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这时,我“趁热打铁”,给他们讲述了几个关于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好好读书的愿望。
在学习阅读材料“My Teacher”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学生们很佩服海伦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以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加以比较,懂得了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而不应该虚度自己的青春。
二、走自己该走的路
“Planting Tree”一课讲的是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于是,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结合1998年那场全国特大洪涝灾害,联系到绿化的功绩,让学生都争做绿化和环保的卫士。学生们又发散思维,提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措施,如抵制用上好木材制成的生日贺卡以及一次性卫生筷等。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还自发从网上下载并印制了保护环境的资料,自制了提倡环保的卡片,利用周末散发这些环保卡片,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英语教材还会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道德行为,如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以及乐于助人等。这些有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具有道德性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并教会学生把丰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把“德”、“智”分离的现象逐渐消除,从而不断地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邵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