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留白”
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 江荣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英语教学中“留白”概念的阐述,从课前、课中、课后和评价几个角度探讨“留白”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和主体意识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实现“开放、自主 ”的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以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
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它要求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此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不落痕迹地造就教学中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英语课堂的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是一种文武之道,更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预习任务“留白”——开启兴趣的大门
传统教学中,也特别注重课前预习,但那仅侧重于词汇的记忆、语法结构的梳理和课文的表层理解,做的是“表面文章”。为此,笔者常在课前布置开放性和自主性的预习任务,即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如在教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Lesson 38, Book3)时,由于课文涉及到恐龙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我就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媒介查寻恐龙的相关信息,并能写出一篇关于恐龙的小论文,包括恐龙生活的年代、种类、生活习性、进化的情况、灭绝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教训等,并就小论文提出如下评价标准,供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
项 目
资料详实度
理由可信度
观点独特度
观点价值
等第(A、B、C)
这一任务,原本由教师完成,但教师引而不发,刻意“留白”。学生则调动各种手段,兴趣盎然地埋首其中,各种观点的小论文脱颖而出。其间,学生不仅要熟读课文中的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也于查寻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词汇,并掌握了演绎、归纳等学习方法。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的下移,学生对这一任务的完成主动而热烈,可谓一举多得。
二、Warming up“留白”——唤起学生学习激情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课前几分钟的兴致最高昂,对课堂教学的期望也更高,教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授课之前,要改变传统的或学生已厌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游”于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之中,对“留白”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加工、整合和联想。
如在教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Lesson 38, Book3)时,课前五分钟我在多媒体上播放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相关片段,要求学生回答:
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What’s the name of the film?
What animals do you see in the film?
这就把学生的“胃口”给吊起来了。接着,出现一首小诗,
Two little dinosaurs lived in a wood,
One was good and one was bad.
One went walking to school,
One went fishing in a pool.
One helped mother when school was done,
One ran after little boys just for fun.
If you were a dinosaur and lived in a wood,
Would you be bad or would you be good?
学生一边朗读小诗,一边观看小诗右边两只可爱的小恐龙。最后让学生谈谈“Would you be bad or would you be good?” 并给出理由。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兴致勃发,讨论热烈。可见,课前的“留白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捕捉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施展了教学机智,顺应了学生的喜好意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课中“留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格林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 “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该理论提出了“空白点”的概念,这一概念假设学习对象具有人们无法认识或理解的无数未知的意义单位,人们必须经过反复学习才能填补更多的未知空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的空间。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的活动,并刻意留下一个个“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发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Lesson 38, Book3)时,在学生对恐龙博物馆有了一定而零碎的了解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Now you have known something of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an you describe this museum to us with your own words? Please use the Past Passive Voice to deal with your task.” 学生接受了这一任务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之中。几分钟后,学生对该博物馆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不同的学生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博物馆。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对本课中的主要语法即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如此,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和语法。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课中的这种“留白”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去主动探索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中“留白”——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ohnson)认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一切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和“回答”这两个“球” 踢回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容易者由学生当堂回答。对于有争论、有迷惑性、易错误的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解决。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相互教学、相互交流观念、交换看法、相互教育启发、集思广益,既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水准。
作为教师,在设置“留白”任务的同时,不能只当 “裁判员”,而应做“引导人”,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及时发现、总结学生存在的知识性问题及思想认识上的意识倾向,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五、课后任务“留白”—— 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心理研究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的过程,这种形象可能是现实,也可能是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形象。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的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教师们何不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呢?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英语课堂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流出空间的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超越时空的联想,把具体的内容变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如在教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Lesson 38, Book3)时,在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在课后留下如下写作任务:Suppose you are one of the members of dinosaurs, please introduce you and your family to us. (包括恐龙生活的年代、种类、生活习性、进化的情况、灭绝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建议等,可以查询相关资料)。
如此,通过教师的课后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实现英语教学无穷的意味的教学氛围。
六、在评价上“留白”———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教师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变评价的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消除评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改正错误和缺点,很好地消除由不当评价引发的负面影响。拓宽评价主体,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我常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学生表演后,让学生自己评出最佳表演奖、优秀表演奖、最佳剧本、最佳演员等等。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学生始终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长此以往,英语兴趣越来越浓,成绩的提高自在情理之中。
总之,英语教学之“空白”,自有艺术佳境。清袁枚《随园诗话》曾把艺术之“空”的妙用说的活灵活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初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心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耳不空则聋也。”只“实”不“空”,则不成艺术,“空”而能“实”,则奥妙无穷。正如苏轼所说“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此诚为英语教学之最佳境界,也是全体英语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书目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学习与发展》林崇德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走向未来的学校》恽昭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成功教育》刘京海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学》张正东 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