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课堂渗透美学教育 - 英语测试报
 
订阅指南
订阅指南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发表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论文发表
 
 
 
 
   
推荐文章
 
  广告联系
  2011年英语测试报广告价格表…
  2010高考喜报
  2010高考喜讯
  2010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及答…
  贵州省安龙县德卧中学  程荣…
  10-11下 广东版高三人机对话…
  10-11下 广东版高三人机对话…
  10-11下 广东版高三人机对话…
  10-11下 广东版高三人机对话…
  张家口市桥东区2010年初中升…
  文安县2010年中考模拟考试
 
   
最新动态
 
  2015年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汇…
  高考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模板
  高考作文万能模板
  选修7 unit 3 using langua…
  My favourite singer--Tayl…
  重庆育才中学2014级中考模拟…
  
  怎样当好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平面向量的“叛逆者”
  一失足成千古恨
  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论文发表
   
  如何在英语课堂渗透美学教育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955 |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30日 | 修改时间: 2007年03月30日
 

如何在英语课堂渗透美学教育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   张建英

美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现在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自然美的教育

大自然是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如我们的高一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Going to places”,我给学生放了很多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蔚蓝的天空和皎洁的月光。

二、社会美、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教育

社会美的教育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美的感受。在高一英语课第六单元的主题是“Good manners”,它告诉学生什么是有礼貌的行为,什么是不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合,我们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准备了很多礼节方面的图片和录相,让学生感受和鉴别社会中的美与丑,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心灵美和行为美的重要性,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启迪他们去思考社会,体验人生,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教师的语言美

英语老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想英语,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的心理需求。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四、教师的教态美

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

现在的英语课堂,重在师生的互动。如果老师能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竖起大拇指说一声:“ExcellentWonderfulTerrific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那么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使英语课充满活力。

五、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六、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由乐音组成的声音美的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觉敏锐性和发音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

 
   
 
 
招贤纳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国英语园丁网 | 中国教育英语网 |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

Copyright ©2025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18247号-1 Tel:010-51388126   版权所有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