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快速导入课文的有效方法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755 |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 修改时间: 2013年11月04日 |
|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中学 卢友付
语文教学越来越灵活了。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核心是选择教法和学法的问题。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其效果也往往不同。导入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导入法。
第一,情感导入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优秀的课文,往往声情并茂,让人感奋。如果教师能事先精心设计导入情景,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就先播放歌曲《白发亲娘》,接着问:你爱你的母亲吗?她有哪些优秀品质?对你有什么影响?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的恋母之情,接着说: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是母亲的呼唤。下面我们来看看朱德爷爷是怎样歌颂伟大母亲的。然后,我感情充沛的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这样,学生在情感氛围里回荡起了爱母、思母的涟漪,很快就进入了课文。
第二,文题导入法。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作者精心确定的,我们抓住了它,就会快速入文。我在教《变色龙》一文时,首先问学生几个问题:1.变色龙是什么?2.它有什么特点?3.课文中有对这种动物的描述吗?4.那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状态
第三,重点浓缩导入法。文章都有个中心。不管文章长短,老师深入钻研课文后,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与重点。运用重点浓缩导入法,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课文《皇帝的新装》,可以浓缩为一个“骗”字,即皇帝大臣织师互骗。
第四,辩论导入法。一篇文章,有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导向,作者的观点到底对不对,就需要让时间来考验。同样,作为课文教学,学生不一定认可作者的观点,于是教师就可以运用辩论导入法。辩论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之前,我运用了辩论导入法,效果极佳。我是这样设计的:
社会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作为时代的一员,你该如何看待社会?如果你是处在其中的一位官员,你又该如何处世?请分别以《我是这样看社会的》和《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我该怎么做》为辩论题,进行辩论。当学生辩论的差不多时,我就让学生走进《桃花源记》,去认真品味处在东晋黑暗社会的陶渊明的思想。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那样的理想社会了。
第五,语言导入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是从符号到旨趣。有些语言精美的文章,我们就必须从语言方面导入。如学习李煜的词《相见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忧伤深沉、字字带血的语言入手,关键语言有“无言” 、“独”、“寂寞”、“深院”、“锁”、“ 剪不断,理还乱”等。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可以从文章那饱含深情的真挚的语言入手,如文章中的四次“流泪” 、四写“背影”,这些相关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的氛围。
导入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可盲目的机械模仿,一味照搬。我们应该多想想学生的特点,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灵活的导入新课,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