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8799 |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0日 | 修改时间: 2012年10月20日 |
|
转自《学生新报•华夏语文周刊•教研版》
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河南省汝州市第八初级中学 赵冰莹
良好的习惯,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良好的习惯,须从小养成。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阶段,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习惯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对于学生来说,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很多老师来讲,语文课难教,往往费很大劲却收效甚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跟不上,成绩就可想而知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配合老师的努力教学,肯定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养成学生那些习惯?
一、勤奋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一个百科全书,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在学习上要下一番苦工。古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万事勤为先,语文学习应做到五勤:勤读、勤思、勤记、勤练、勤写。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抽象的,而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直观。它需要学生在读中领悟,在学中领会,如果没有勤奋认真的态度,就很难从文章中得到真谛。有些学生学习时就善于学习,能做到勤读课文,并结合老师的讲解,注意每一个字、词,甚至标点符号,认真思考从而理解句意、段意;注意把握全文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还能利用工具书,参考课外资料,做出详细的读书笔记,并勤于练笔,总是在语文学习上崭露头角。这和平时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告诉学生勤奋认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二、遵循学习过程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制定计划——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系统复习。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个这样的倾向,就是对“学习”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听课做作业就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又有各自的习惯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培养,如课前预习,绝不是让学生把书看看或读读就万事大吉,而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有个好的知识准备和目标计划;课堂上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能很好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能够做到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三、良好的听书读写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也要先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1. 听话的习惯。集中注意力,能够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并注意概括要点、抓住重点,学会复述。
2. 说话的习惯。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用词妥切,语句完整,表达清楚简洁,有条有理,得体自然。
3. 阅读的习惯。首先要有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这是阅读的动力和保证。其次,要调整好姿势,安神定身,做到专心致志。再次,要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最后,要善于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达到相应阅读的习惯要求。
4. 写字和写作的习惯。写字要做到姿势、执笔方法正确,笔顺、结构无误,笔画到位。要坚持写楷书字、规范字。尤其注意养成不写错别字习惯,坚决反对动辄就发明字,动辄就用同音字、形似字代替的做法,要在细心认真的基础上,勤查字典词典,勤于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
让学生养成以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怕辛苦、不怕麻烦的循循善诱的引导。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不但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也会使教学成绩得到稳步提高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