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和创新教育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67095 |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7日 | 修改时间: 2012年09月17日 |
|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和创新教育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初级中学 夏玲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地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有选择低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
再次,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新地使用新教
从北师大版的“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到人教版的“试一试、说一说、做一做”和配套练习的“露一手”等等,这一切变化给人以新的感觉:数学“文”化了!这就要求数学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是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化,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