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551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12年06月14日 |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信阳市六职高 刘美荣
笔者有幸成为本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轮执教者,作为站在“课改”风口浪尖的我们,在愿望与现实、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教材体系与学生认知结构、课标要求与教辅泛滥、教师教学与学生考试之间,曾经迷茫和困惑过,但我们“直面问题、寻求突破”现就这些问题和同仁们探讨一下.
一、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问题
新课标与原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变化.
(1)脱节现象.现行的初、高中新课程在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水平要求上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初中对计算能力要求低,致使学生笔算能力低,口算、心算能力严重缺失;初中已弱化删除的知识,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要用.
(2)教材内容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原大纲下的高中数学教材,一学年两本,上册145页,下册153页,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材一学年四本,必修1有110页,必修2有140页,半学年教材增加105页,而每周课时不变.
2. 教师对新教材认识存在问题
由于首次执行“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因而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难免存在认识不到位问题.例如:认为课时不够,不少教师习惯参照老教材,对知识点过分延拓加深、在必修课程上要求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好新课程教学尺度.
1.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中,每课教学都要对照新课标,把握好尺度,紧扣标准要求,不走弯路、加重学生负担.新课程的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转交到“以学生为全体”的参与模式,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要有具体要求和建议,切忌象过去举一例子,再进行“一次性归纳”.
2. 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过渡
数学的学习对科学性、基础性、衔接性要求很高.建议高一第一学期进入高中数学的教学之前,先对脱节内容予以补充和巩固.它们是: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分子(母)有理化、含字母的绝对值、立方和(差)公式、两数和(差)立方公式等.
3.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教材是“一标多本”,而大纲教材是“一纲一本”.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至少有六种: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湖南教育版、江苏教育版、湖北教育版.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内容处理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若能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标要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大有益处.
4.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尽快转变观念
如果一个教师对教材新增内容不熟悉,对新课程目标和理念不甚了解,从而消极应付,新课程方案就很难贯彻和实施.因此,我们应努力更新和转变观念.在开设每个模块之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部分内容的背景及教育价值,对教学内容做整体的研究,然后以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 自编同步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辅用书则是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不加强巩固显然不行,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很多,但均是冠以“新教材”“新课标”的名义,实则换汤不换药,与“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大相径庭.我们力争自己来设计编写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不要求多,不求难,力求从基础知识,基本教学思想方法入手,重点练习重要内容.同时应借鉴课改走在前面的一些省市的经验,在电脑上查询、选用它们的习题、试卷.
总之,教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发展、完善.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做扎实,我们也会一步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