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316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12年06月14日 |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南省信阳二高 涂超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新的备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不拘泥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求法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简单等要求.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五、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高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让学生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