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591 |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 修改时间: 2011年10月31日 |
|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中心校 邱红梅
语文如何教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如何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当前教学效率低、质量上不去,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讲的太多,学生读的太少。随着科技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弥补不足,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呢?我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而无味的灌输式),真正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快速、高效率地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叶老的意思是说只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用强制也能自动去做。
预习的习惯也是这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更应先预。预习是跨进知识宝库大门的阶梯,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略有领悟,或困惑不解,这种情况下,他们急需得到印证、深化或弄个明白,所以他们会全身心投入,毫不懈怠,并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好比骑自行车,在学生刚刚骑自行车的阶段,简直连做梦都想着骑自行车。经过预习,对课文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自然对于深入阅读课文格外迫切,兴趣当然会更加浓郁。
二、养成多思考、勤动脑的习惯
思考是人的大脑的职能,读书、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二千多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就会迷惑无所得。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那么,怎样在阅读方面培养学生思考的好习惯呢?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条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发现问题中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要善于解决问题,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要善于总结各文体的阅读经验,并借助于工具书、参考资料,积极与同学探讨、研究,开动脑筋运用原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技巧。
再次,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问题。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采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使脑筋死板、态度僵化,对于同类型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养成多角度、多思路、多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勤动脑、勤思、深思,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题型多变的练习中真正能应用自如,思维得到真正发展。
三、养成善于总结积累的习惯
课内课外阅读,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问法,如果不注意积累经验,即使做了一百道题之后,再往下做,还是回答不准确的。所以,必须总结积累相关的知识。再有艾宾浩斯的实验表明:假设学习记下的知识为100,那么放下书本后20分钟就已有41.8%的内容被遗忘,而8小时后,保持仅为25.4%。所以,学习之后应在短时间内总结和积累知识,并及时复习,并多次复习,才可形成终生记忆,真正具有一定的能力。养成善于总结积累的好习惯,须从三步做起:
第一步: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僻字词不要轻易放过,要认真地向字典请教,扫除知识障碍,同时逐步积累了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养成勤动笔、制作卡片的习惯。徐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写写,便于以后查阅,还要动笔把文中重要的观点、精辟的句子、情文兼优的语段摘录下来,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卡片。
第三步:养成坚持总结积累的习惯,做每个阅读题之前,带领学生复习巩固该文体的常识,使全班学生对知识复习总结一遍,便于分析阅读课文。阅读之后,再对该阅读进行总结积累,这样循环反复,使知识与技能牢固记忆在学生头脑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为前提,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学习,以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在较短时间内详尽占有文献资料,真正成长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