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让语文课“活”起来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398 |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 修改时间: 2011年10月20日 |
|
让语文课“活”起来
信阳市九中 潘露芳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了无生气、波澜不惊,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语文课“活”起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呢?我认为:
一、来自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导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激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作了如下导语设计:“同学们,一部好的小说如同一面好的明镜,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所著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这些饱含激情的话语引起了学生的思想共鸣,让他们的心很快进入了文章中。
其次,可以用充满激情的小结语让学生产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感觉。例如:在教完《纸船》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小结:“在中国,冰心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世界,冰心是个争相传颂的名字。让我们走近冰心,用自己的心去贴近这颗伟大的水晶般纯洁的心。”这样的结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再次,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去拨动学生的“情”弦。对那些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文章,我常采用“美读”,读出感情,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和完美的火焰。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以情传情、以情激情,那么枯燥的语文课也就变成有血有肉的精灵了,一旦做到这一点,相信语文课也一定被“搅活了一池春水”。
二、来自教师想象力的发挥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对文章的想象进行发散和补充。比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小诗《静夜》时,我先作了引导,然后让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闭目聆听想象,把想象中看到的、书上未写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尝试自己写诗。
其次,创设一定的氛围和情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梦江南》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一幅与词意境相似的画,以加深对词的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我们的语文课就完全有可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真正“活”起来。
三、来自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要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活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保障,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我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帮助,我经常亲切微笑地用商量、建议的口吻。同时,我也让学生以平等的意愿参与进来,评价别人或自我评价,长此以往,我的课堂从来都是轻松愉快的,我和学生每一节的教学互动都是愉快的精神享受。
四、来自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于教材,要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