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论文发表 |
 |
|
|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410 |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 修改时间: 2011年10月20日 |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信阳市九中 杨晓辉
21世纪是经济和知识的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决定课程实施的最终结果。教师要深刻领会、理解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教师要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唤醒、激活学生的智慧,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1. 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育人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在新课标下教师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越来越多地成为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2.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3.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过程及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断层,知识一知半解,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二、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称创造性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的新颖有趣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深入地探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它是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通过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在已有知识的追踪探索中获得对已有定论的认识
传统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只重视结果,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一味地死记硬背。其实,知识的生成过程更重要: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理、定理的总结过程,都蕴藏着深刻的思维过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并且在追踪科学家、数学家创新足迹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如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大胆、严谨、踏实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精于观察的能力,灵活思维的技巧等。教师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科学家多年呕心沥血才能做成的事,不仅激励了学生锲而不舍、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思路。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不直接把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而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四、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我们要通过研究活动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其实,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因而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创新的过程。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用外部活动引发内部活动,使学生和创造融为一体,使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在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到发挥。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展后的反思。在课堂里,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有智慧、有创新的一代新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