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改革
【金燕代表】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心声】
2002年镇江作为国家第二批课改实验区刚开始课改时,老师们参与课改的热情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不少课堂表面上看风风火火、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问题很多,公开课重展示轻过程,而不少研究性学习,同样也没有体现出课改的实质要求。
发现问题后,学校作了一系列努力,使新课改尽快跨过“学样子”的阶段。学校除了尽量组织教师外出“取经”外,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下了很大功夫。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逐步深入领会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经过不断努力,老师们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大大提高。
就拿我们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生活教育》当中的“神奇的醋”来说,这里面凝结了师生对新课程理念的共同理解。选题来自镇江悠久的酿醋历史,在探究性学习当中,生物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香醋的生产过程,在对酿造香醋原材料了解的过程中,老师很自然地把生物学的发酵知识渗透到了课程里面。“神奇的醋”的内容的确很丰富,有对醋文化的追溯,有对中国各地醋的比较,最后如何进行品牌传播、开发新产品都成了师生们共同探究的内容。
有了新课改后,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样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诸如“炭疽热和炭疽杆菌”、“修正液的危害”、“饮食与健康”等都成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们撰写小论文、制作多媒体演示稿、制作展板、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布研究成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培养。课改后学生同样变得更加自信,比起以前更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
现在我们学校参加过教材、教辅编写的老师已经有十几位了,参加公开课大赛、教案比赛同样也不含糊,常常捧回来的是国家大奖。我认为,新课改给基层学校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更新了老师的教育观念,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我每天都能感受到。
【政策亮点】
·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于2000年正式启动,这次新课程改革鲜明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特点。2001年9月1日,全国38个县区进入国家级改革实验区。课改实验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确保201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运行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专门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常设组织机构,并组成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为课程改革的国家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意见,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2005年,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
·在义务教育课改推进的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也逐步推进,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区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本报记者 王友文)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6日第4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