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信息 - 英语测试报
 
订阅指南
订阅指南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园地 >> 课改信息  
   
 
  课程改革让灵武声名鹊起:用课堂留住孩子的心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060 |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3日 | 修改时间: 2007年08月13日
 

用课堂留住孩子的心

——宁夏灵武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纪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市,然而经过几年的课改,该市不仅在宁夏甚至在全国声名鹊起。灵武人创造的课改经验,从偏远的西北一隅被推向全国。

  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1998年,灵武市初中学生辍学率高达15.8%,高中阶段升学率仅为35%。到了2006年,学生辍学率降至2%以内,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71%。这对于一个西部农村市县来说,变化不能说不大。

  “两基”验收后的思考

  1998年,灵武市“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的评估验收。按说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然而低水平通过的验收使得该市教育局一班人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轻松起来。这一年,灵武市初中学生辍学率达15.8%,意味着3年内有一半学生从学校流失而走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两基”验收最终目的——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路还很遥远。

  为什么辍学率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督导室80%以上的人员走出机关,深入每所学校,到每个学生家中寻找答案。在新华桥镇一个农民家里,教育局局长马彦平牢牢记住了那位农民的话:“我们也想着娃还小,让他去学校读书,家里就这么点地,用不着他。可他宁愿在家干活也不愿意去读书,好像读书是这世上最苦最累的活一样。”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个问题引起了调研人员的普遍关注:以往对于学生辍学,几乎口径一致地认为是由于贫困所致,但调查结果显示,83%的辍学学生是由于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才厌学。

  于是,市教育局向全市教师发出呼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请教师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愉快地学习!”

  “解救”学生从教改入手

  如何“解救”学生,灵武人认识到,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头脑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误区,即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活动类教学才是素质教育。针对这种情况,灵武市的素质教育一提出便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在课堂,但课堂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

  于是,自由的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一节课是否成功,就要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拥有主动权。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在课程实践中,每节课必须给学生20分钟以上的自主时间,让课堂和教学和谐起来。但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能够按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全方位展开,教师素质跟不上的问题又浮出水面。一些教师因为知识缺乏,回答不了学生即兴提出来的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害怕。面对这样的状况,怎么办?一个字:“补”!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对教师进行文化补课,补完后进行考核,并对连续几次考核不及格的教师分流、转岗,对一些分数低的教师,用一年半的时间培训,逐步提高文化素质。这些措施的相继实施,优化了教师队伍,保证了课堂质量。

  课改要啃最硬的骨头

  马彦平有次听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讲了20多分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36页。结果有两个学生没有打开课本,原来他们已经把课本撕得没有第36页了,而这时离开学才一个多月。

  这引起了马彦平的思考:学生连自己的课本都不爱,何谈爱祖国、爱人民?这个问题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的问题。而教育局的同志从课堂上带回来的诸多信息,也让他们认识到中小学课程门类太多,部分课程设置针对性、实效性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可当时,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还没有拉开,是等着上面的红头文件,还是自己先干起来,从实践中求得真知?灵武人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1999年,灵武市课改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为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该市教育局对全市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扩大一些中心学校的规模,撤并了一部分生源少的小学。同时,对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施跨校代课。郝家桥学区共有8所学校,只有两个专业音乐教师,完全可以完成8所学校的音乐课,既保证了教师的授课量,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彻底解决了许多小学由于学生少,一个教师从早到晚什么课都教的包班制的局面。

  就在灵武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孤军奋战”的时候,2000年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全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武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们的改革有了依据,他们的日程整整提前了3年!

  创新评价方式完美“收官”

  改革后,多元化教学形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快乐。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担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各种升学考试,这当然也是教师担心的事。

  为此,灵武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评价制度改革举措,从2002年起,他们对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保证了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同年,又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把文化课统一考试(语、数、外+理化合卷+思想政治)和动手操作能力、英语口语测试结合起来,划分等级,同时还考虑学生的特长,改变了过去一切只按考生分数招生的弊端。

  2004年,灵武市的中考如期举行,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基础、历史与社会为笔试,英语考试中增加了口语测试。科学实验是教育局统一考查与学生日常实验考核相结合得出来的分数。日常素养作为学校对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体育、艺术表现的综合考评。考试结束后,每门考试科目的成绩都不是具体的分数,而是分A、B、C、D四个等级。这种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从校内考试拓展到升学考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从而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体系。

  如今,走进灵武市的中小学校园,你能感到一种鲜活自由的东西在课堂上涌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校的依赖性;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的快乐和培育的喜悦;评价方式的转变,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功中得到肯定;管理方式的转变,让教育管理者从板着面孔的训导者转变为满面笑容的服务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鼓舞。 (本报记者 陈晓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招贤纳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国英语园丁网 | 中国教育英语网 |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

Copyright ©2024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18247号-1 Tel:010-51388126   版权所有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