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信息 - 英语测试报
 
订阅指南
订阅指南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园地 >> 课改信息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解读的几个关键词
  来源:未知 | 点击数:1564 |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8日 | 修改时间: 2007年05月28日
 
一、教师视角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困扰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永恒话题。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同意师生应是平等的关系,但我们如何平等,怎样做到平等以及有没有平等依然是我们当前的困惑。而现在我们在理解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我们正过多地注意到学生,这本无可非议,只是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所有的教育实践者们无一不是从教师视角出发的。这也是个无可非议的问题,只是我们经常忘却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谁又没有以自己的标准看待所有的教育教学现象呢?实际上,我们由于忽略教师的本位意识,出现许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由此变得很复杂了。
于是笔者试图从教师视角去解读师生关系。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没有逃脱这一视角,它们都是以教师的视角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教师很自然的拥有了一种优势地位,于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和实施的,因而教师的主导便不可避免。在教师视角下因教师主导强弱的不同而将师生关系引向到多个维度:强化教师的主导、弱化教师的主导、消解甚至放弃教师的主导……教师们都正寻找着教师与学生间的自以为恰当的张力。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就是由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强化;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当然可以视为教师主导地位的弱化,而当前在课改中经常提到的师生平等地位的建构就是试图寻找师生间的张力的表现,而所提倡服务型师生关系,或者理解型师生关系也莫不是苦苦寻找恰当张力的结果。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师生关系的建构都是以教师视角为出发点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可以发现教师持有先在的思想与理论构架,而后所有的教学行为当然又有教师按照学情修改自己的教育理论,但不管怎样都是教师的行为,而非学生的行为,也不可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所以教师当然的拥有教育的权威,部分教育实践者都否认这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尤其是现在我们更多教育实践者都说是与学生共同对话的产物。
我们首先试着剖析一下师生关系中的平等关系。所谓的平等都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自己发现应该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会获得长足的进步。但师生真的会有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吗?这完全是教师自己的感觉,而是不是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总之是不可能每次都去寻问学生的情况。所以我们只是总说这位教师有没有亲和力,在教师的亲和力中让学生感到部分的平等。绝对的师生关系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我们教师便开始提出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但严格的说,既然平等那何须首席?既然是平等那就应该没有首席、末席之分。所以实际上这是个自相矛盾的命题,但我们却可以看到根本不存在着绝对的师生的平等关系。既然不存在,我们便不需掩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现在似乎又对主导作用还隐隐藏藏不敢大胆说出口,我们似乎还对这种提法有这许多忌讳。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必然的。
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还是教师为主体还是双主体都是一个教育实践者以自己的视角对学生的自以为合理的认识,其实都是教师自己的一种行为。
那么有没有学生视角呢?在教学中我们似乎经常有教师要学生提意见,然后教师据此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建构新的师生关系啊!但我们不能否认这实际上仍有教师的主观意志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或者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或者阅读大量教育理论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但不管怎样,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调整都是凭着教师的自己的理论然后进行取舍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有部分老师完全按照学生的想法去实践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改变大多会失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这实际是盲目的举措,因而失败是难免的。但回过头来看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质仍然是教师自己理解的师生关系在控制着一切。这依然是教师的行为,尽管是错误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当前在新课改中经常遇到一种情形,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因而问题由此就会变得复杂起来,我们就要询问:学生的意见正确吗?如果学生总是正确的,那教师的存在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而教师绝对拥有知识和思想的权威。教师的知识相对而言会丰富,其思想也应该相对而言会深刻些。所以教师在教育时间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就显得相当重要。
而更迫切的也许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得无比重要,因为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新课改的成败必然取决于教师整体水平。因此教师教育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就师生关系而言,如何摆正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显得相当重要,也就是说,到底教师和学生的张力怎样才算适当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话题。当然它也是教师视角下的张力。
二、以人为本
现代社会是个人本社会,人本精神就应该成为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基础。师生关系中的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以教师为本。这是相当清楚而简单的,但现实中无论是我们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对此却将其复杂化了。从而要么忽视教师的本体,要么忽视学生的本体,每一个阶段总有侧重,二元思维模式总是困扰着人们。
人总是有缺点的,学生也自然地有着认识的缺陷,而教师往往有着知识和经验的权威,所以教师必然就需担当起引导的责任,这是谁都没法抹杀的。而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地特点进行适应的教学,即所谓因材施教。其实说得更清楚是将学生以人的方式去教而不是将其当作工具去教。而教师中心论是顺应大工业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因为大工业生产急需成批的有知识的劳动者,所以知识本位教育思想就应运而生,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希望更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很自然的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其他方面的要求。这里是人本观念的严重缺失。
所以以人为本观念是经过长期探索发展的结果,这是值得人们珍视的理论。这就是我们看待师生关系的一种合理的视野。然而新课改中我们似乎又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自己的人的地位,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本体地位。一味取悦迎合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不喜欢的内容不教。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沦为了学生兴趣的奴仆,教师对此不是引导而是盲从。在教法上,教师也一味迎合。学生希望按高考指挥棒转,教师莫不顺意。
而学生认识不可避免有着局限。学生求知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固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全部都好,错误的兴趣要注意引导,缺乏的兴趣要注意培养。教什么,不应一味由学生说了算。他们不明白教师教的意义,思想上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学习也受到许多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急功近利,渴望教师所教能马上让他们获得高分,所以迫切地要求教师围着考点转,围绕考试技巧讲,教师于是让教学滑入技术主义的泥淖。所以教师有必要告诉他们该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还要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用平等、尊重、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将他们当成鲜活的生命去与之交流理解,但同时又珍视自己的地位不过分拔高、不师道尊严,也不搞虚无主义,坚持双本体思想,但到底如何处理师生间的张力呢?笔者以为必须到对话理论去找寻。
   
 
 
招贤纳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国英语园丁网 | 中国教育英语网 |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

Copyright ©2024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18247号-1 Tel:010-51388126   版权所有 中国华夏希望教育